苦茶油功效
在台灣傳統飲食裡就有著類似的存在,只不過苦茶油的產量或使用量都不像橄欖油那般驚人。苦茶油雖是能在台灣自產的油品,但苦茶油在飲食生活裡的存在感卻很低。直到近期團隊開始研究這個主題時,回頭去翻大學時的參考書才赫然發現,在參考書內找不到苦茶油的資料耶!既然它是傳統飲食的一部分,那就回家問媽媽吧!長輩們常說年輕時比較常吃到苦茶油,只是那時的味道比現在重,而且不會天天吃,逢年過節或是特殊場合的時候才會用上苦茶油。以前呀,如果媳婦是自然生產的話,阿嬤就會煮麻油雞來做月子;剖腹產的話,就會改用苦茶油來燉雞,讓媳婦補身子。
苦茶油到底是從什麼萃取出來的呢?不像橄欖油、葵花油、花生油、椰子油…等油品,單看名字就能知道它們萃取自何種植物,但遇到苦茶油就尷尬了。在台灣國家標準( CNS )裡其實有提到苦茶油的標準,必須是完全從山茶屬( Camellia )的大果油茶( Camellia oleifera )及小果油茶( Camellia tenuiflora )的茶籽榨出來的油才能稱為苦茶油(又稱「油茶油」),而且分有壓榨苦茶油和精製苦茶油兩種,另外壓榨苦茶油依照品質高低,還有一級與二級之分哩!
但講半天,山茶屬植物到底又是哪來的?在哪裡才找得到呢?其實山茶屬植物主要分布在東亞,在中國南方、日本和台灣都是適合山茶生長的地方。這一屬植物的種子大多可以拿來榨油,但不是所有品種的種籽都有好的產油效率。
但這麼多山茶屬的植物種子都能榨出油,那這些由彼此之間會有什麼差別嗎?雖然脂肪的含量在各個山茶物種之間會有差異,但單元不飽和脂肪酸 中的油酸( Oleci acid )都是它們主要的脂肪酸。至於台灣常用來榨油的大果茶油與小果茶油的種籽油脂含量較高,算是產油效益較佳的品種( Ref. 2 )。另外,我們平常喝的綠茶、紅茶、青茶、烏龍茶…等,都是由茶樹( Camellia sinensis )的葉子製成,而茶樹其實也是山茶屬的一員喔,只是茶樹其實不是市面上常見的苦茶油來源。
苦茶油功效到底有什麼好處呢?人家說苦茶油可以顧胃,還有人說苦茶油可以改善胃食道逆流,是真的嗎?不管是在賣苦茶油商家的宣傳文案還是學術期刊裡研究的引言裡頭,我們很容易會看到「苦茶油是東方橄欖油」的介紹。會有如此形容主要是因為橄欖油與苦茶油的脂肪酸分布很相似,兩者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都很高,分別是 65~78% 和 74~87% ,且油酸( Oleic acid )都是主要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。換句話說,如果從脂肪酸的角度來看,兩者的營養價值是相似的。雖說這兩種油中佔最大比例的成分非常及近,但如果你實際去聞或品嚐,卻能很容易可以分辨出兩者的差異,除非你鼻子壞了。兩者成分這麼接近,但味道為什麼會差這麼多呢?造成油品風味的主要原因是油品內酚化合物,橄欖的酚化合物或是苦茶油的茶多酚與其他分子,在油品中的整體含量雖少,但就是這些微小的差異,賦予了它們迥異的風味。
苦茶油的成分有 99.9% 是脂肪構成,在台灣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上能進一步看到它更細節的營養組成。苦茶油的飽和脂肪酸佔所有脂肪的 11% 、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佔 79.4% 、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佔 9.6% ,其中有 93.5% 是 Omega-6 的亞麻油酸。其餘不到 0.1% 包含有維生素 A 、維生素 E 、 α-胡蘿蔔素、 β-胡蘿蔔素、角鯊烯、黃酮類化合物(茶多酚)、芝麻素、皂素,以及其他油茶化合物,它們決定了油的顏色、風味與可能的生理效用。例如維生素 E 跟胡蘿蔔素就具有抗氧化力。
從營養的角度出發,由於苦茶油經常被類比成東方的橄欖油,我們就拿橄欖油來做對比吧。兩種油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都很高,分別是 65~78% 和 74~87% ,但請注意這是區間範圍,每批油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量是會變動的,因此出現橄欖油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比苦茶油高、相同或相反的情形都可能發生,但不論如何,而這樣的差距,比例少的那一方只要多個攝取一點點就能彌補差距。此外,熟油苦茶油的維生素 A 與 E 含量都比橄欖油高。只是如果以很科學的角度來看,這樣的差距其實不難從其他食物獲取。至於其他苦茶油的成分,有些被認為具有特定的生理功效,但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證據來支持它們的健康效益。所以苦茶油是一種好油,但千萬不要把它想像成有病治病沒病強身的神油啦!
目前苦茶油的價格偏高,但若從支持本土農業,或是風味喜好等個人價值認同與偏好,或許能讓人們開始嘗試食用苦茶油,對在地的經濟也是好事一樁。順道提一個冷知識,其實日本人也榨苦茶油,只是他們的苦茶油被叫做「樁油」,而且主要不僅拿來吃的,而會用在臉部和身體保養的用途喔!